24小时服务热线
13764527021
木塑复合材料需要解决的最大问题是如何使亲水强极性的木纤维表面与疏水非极性的塑料基体界面之间形成良好的相容性,从而使木纤维的表面层与塑料基体的表面层之间达到分子级的融合,把这两种不同性质的材料有机地复合在一起,形成比原来单一材料性能更加优良的新型复合材料。为使复合材料具有最佳的综合性能,研究者对木质纤维材料进行预处理或表面改性,降低其表面极性或加入合适的界面相容剂,或对塑料基体进行改性,提高其表面极性,使异质材料在复合过程中容易分散和融合,形成稳定、牢固、均匀的界面层。目前,提高木塑复合材料界面 ...
木塑复合材料界面形成和作用机理很复杂,有关的物理及化学因素都会影响界面的形成、界面的结构及其稳定性,进而影响到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对于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其界面的形成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基体与增强纤维的接触和浸润过程。由于增强纤维对基体分子的各种基团和基体中各组分的吸附能力不同,它总是要吸附那些可降低其表面能的物质,并优先吸附那些可较多降低其表面能的物质。第二阶段是聚合物的固化阶段,在此过程中聚合物通过物理或化学过程而固化,形成固定的界面层。固化过程受第一阶段的影响,同时它直接决定所形成 ...
木塑复合材料是以木质纤维和塑料(如PE、PVC等)为原料加工成的环境友好型复合材料,兼顾了木质材料和塑料的双重特性,主要用于室内外装饰材料、园林景观等领域,如地板、护栏、墙板、葡萄架等。共挤技术作为一种提高材料性能的加工方法已经应用于木塑复合材料。具有芯表多层结构的共挤木塑复合材料是将传统的木塑复合材料作为芯层,在表面包覆一层具有功能性的共挤表层,赋予材料更优异的性能,共挤技术对推进木塑复合材料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木塑复合材料从传统的单一结构向多层复合结构发展,共挤技术是生产多层结构复合材料最 ...
色彩与质感的协调 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结合木塑复合材料的自身特性,通过设计手法实现统一与变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对色彩和质感的运用。统一整体的主色调,搭配同色系的色泽,结合变化的图案,变化的纹理,带给人舒适的心灵感受,使景观和自然环境相协一调,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人类社会。 色彩:木塑复合材料的色彩是在制造阶段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添加不同比例的色剂,可以人工控制成品的色彩,但是即使是用同一色剂处理的木塑制品,也会由于加工过程中的轻微变化产生色彩上的差异。利用设计手法去发挥色彩对人群的影响,从而打 ...
木塑复合材料经过改性后,能够耐化学药品腐蚀、耐水、耐酸碱,此外木塑复合材料易于着色,力学性能良好,加工过程简单,使用时间长,后期维护成本较低,在建筑、家具和汽车等领域获得广泛应用。 在建筑中的应用 木塑复合材料的优异特性使其在建筑中广泛应用于地板、天花板、阳台护栏、楼梯板、防潮板、围栏和门窗等,但其并不具有钢材一样的高强度,不能作为建筑承重材料。以高密度聚乙烯和竹粉为原料,马来酸酐接枝PE为增容剂,膨胀石墨和三聚氰胺为阻燃剂,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复合阻燃型建筑模板用高密度聚乙烯/竹粉木塑复合材料。 ...
木塑复合材料产品性能不仅与原材料有关,并且与生产过程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亲水性极强的木纤维与强疏水性的塑料很难达到混合均匀,为了制备物理性能优越的产品,通常需要对植物纤维原料进行改性,对WPC生产加工设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木塑复合材料的成型工艺有注塑成型工艺、挤出成型工艺和模压成型工艺,发展最为迅速是挤出成型工艺。注塑成型工艺,将物料储存在一定温度下,通过螺杆在一定的压力下传送熔融的物料流体,注入模具腔体内,保压冷却成型, 然后脱模取样而得到一定形状制品的方法。用于生产复杂结构部件通常选用该方 ...
木塑复合材料的组成主要包括木质材料、塑料基体和辅助添加剂三类。其中,木质材料一般为木材或其他天然植物纤维,塑料基体主要是热塑性塑料,辅助添加剂大多是具有增强性能的各种添加剂。在实际生产制备过程中,原料和添加剂的种类及用量通常由产品需求、工艺条件、原料参数和生产成本等共同决定。 木质材料 木质材料一般为木材或其他天然植物纤维,为了节约生产成本,还可以使用木材制备过程中的剩余料或废弃料(如废弃木材、木屑、锯末等)。此外,天然农作物(如稻壳、麦秆和甘蔗渣等)也可以作为木塑复合材料的原料。将废弃椰壳粉加 ...
我国是一个木材资源贫乏的国家,第8次森林资源调查结果显示森林覆盖率仅为21.63%,低于世界平均的森林覆盖率水平,而且近年来我国的天然木材资源在逐渐减少,人均木材消耗水平也不足,但是市场上对木质制品的需求量却在不断增加,使得我国每年要进口大量木材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木塑复合材料的各项性能与天然木材相似,其原料来源主要是木材的下脚料、锯末、木粉等,使用这些原料生产的木塑复合材料相对于木质材料来说综合性能好,因此,木塑复合材料的推广和应用不仅可以替代一部分木质材料,对我国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 ...